前面的四五天进攻,邓艾用兵还是比较谨慎理智的,如果敌军有防御空档可以利用,邓艾就抓住机会一点突破,但如果突破不进去,邓艾也是立刻下领收兵,不会选择强攻。
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懿留下陈泰守酸枣,其实就是在跟陈泰一个体面的,不损坏颍川陈氏名声,同时又相对合理的转换阵营的机会。
给陈泰的信中,司马懿其实说的很直白了。
不求他以死报国,只求他能为大军拖延出三天的撤军时间,之后,哪怕是陈泰开城投降,他在邺城的家小,司马懿也会一力保存下来。
而司马懿这边其实压力也很大。
陈泰就算回到了大魏朝中,没有地方世家的支持,他也不可能有太好的发展。
当然,能撤回去这些人的前提条件,还是魏军必须守住三条防线种的任意一条,如果有一条没有守住的话,那结局甚至有可能是全军覆没只有第一批,第二批撤回去的四万人而已。
嗯,这也是张溪传授给邓艾的用兵心得之一。
诸葛亮这是要用强攻寻求单点突破,然后以点破面了。
这个应对方式,太被动了,风险也太大了。
而邓艾一旦选择强攻,兵力处在劣势的司马懿也有点支撑不住了。
<divclass="contentadv">最重要的是,随着郭淮,陈泰等人相继派人前来告急,表示这几天蜀贼的进攻力度加大,攻势加强。很显然,这不是敌军一路将领的临时起意,而是有组织的强攻。
兵力差距进一步拉大了,而郭淮要面对的敌军将领,跟其他两条防线也没法比。
可对郭淮,司马懿却没法这么说郭淮也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没错,但郭淮这个人,有节操。
诸葛亮,魏延,胡奋,王昶这四个人,哪个好惹?!
这也是司马懿能心安理得的“卖”陈泰的理由。
因此,司马懿到底是撤军还是按兵不动,其实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根本不是司马懿认为的,引诱自己主动退兵的诱饵。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么做,对大魏也有好处。
诸葛亮足智多谋,统帅调度有方。
但是,考虑到蜀贼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并且有骑兵相助,这次撤兵的安排,必须慎之又慎。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把自己的想法和困境,写成书信,送到酸枣城内和西线,交给陈泰和郭淮两人,请两人一起参谋决断。
颍川郡在这次大战中失守的那么快,其实就已经表明了颍川世家的选择和立场,他们已经集体选择了投向蜀汉。
王昶的这三万人,就是诸葛亮决战的信号只要到位,就开始全力猛攻。
只是,能退回去多少人,可就不好说了。
没办法啊,以前郭淮用三万人对抗诸葛亮的不到四万人,虽然辛苦,但依靠营寨防御和依托身后酸枣城的接应,倒也不至于太处在下风。
郭淮必须提前把这种可能性考虑在内,并且提前告知司马懿,让司马懿早有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