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陈海峰的新工地,也在96年元月正式破土动工。
开工当天,陈海峰不仅请来了相关部门领导,还将学校负责人一并请过来。
毕竟,陈海峰这次不仅是修筑民用住宅,还会以免费的方式帮中学修建分校。
元旦这天,本该是休息的日子,陈海峰却忙得晕头转向。
上午出席了新工地的进程典礼,中午,陈海峰又要去两家工厂做人员核对。
陈海峰核对的并非是工厂留下的员工,而是在管理层离开后缺少的管理岗。
到了晚上,陈海峰又要和白亚楠算这两个月的公司盈利情况。
此时此刻,陈海峰深切的感觉到公司发展的越大,需要的人才缺口也就越大。
上一世,陈海峰之所以能够成为申城首富,靠的是厚积薄发。
发劲的同时,陈海峰不忘对人才的储备。
但是现在,陈海峰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
三年多的时间,陈海峰已将企业扩展成为了市值十几个亿,纳税额超过百万的中大型企业。
与前一世人才井喷的情况不同,现在的人才数量不能说少之又少,只是需要陈海峰一一发掘。
互联网时代,任何一种人才,都可以在网上找得着看得见。
而在90年代,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被分配到了各家企事业单位和机关。
留给民间企业的应届毕业生,可谓是屈指可数。
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快就能得到改善。
忙忙碌碌,春节悄然而至。
陈海峰忙里偷闲给自己放了几天假,带着白亚楠以及一大堆年货,开着汽车返回乡下老家。
与父母以及许久未见的孩子,过了一个团圆年。
除夕的年夜饭原本应该和和睦睦,此时却被一声长叹扰了众人心情。
陈老汉端着酒杯,表情像是有什么难事,一杯杯的喝着闷酒。
陈母瞪着眼睛说道:“老东西,大年三十唉声叹气,还让不让人吃饭了?”
“妈,爸心里可能有事儿,你别埋怨他。”
陈海峰夺过陈老汉手中的酒杯,说道:“爸,你有什么事情跟我说,儿子一定能帮你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