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最近半个月来,随着三位相公主政,摸不准新官家的想法,不敢对百姓有限制,往昔偷偷摸摸的报童们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然叫卖各种小报,越发热闹。
所谓“小报”,指的是区别于官方“邸报”的民间报纸,发端于北宋,在南宋越发发达。
正所谓:“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小报的内容也定位为,“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小报的流行,带火“记者”这个职业,甚至有了“新闻”这个名词。南宋赵升《朝野类要》载:“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险而号之曰新闻。”他所说的内探、省探、衙探,相当于今天跑各种关键部门的记者,内指大内,也就是皇宫;省指中书、门下等高级行政机构;衙指省以下的衙门。
当然了,各种小报的发行,影响了民间的舆论,引起了朝廷的警觉。
正如南宋孝宗五年的诏书:“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传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求报官吏取旨施行,令御史台词条弹劾,临安府常切觉察。”
当然了,指望皇帝的一纸诏书,就禁绝各种民间小报是不可能的。
百姓的客观需要,小报的超额利润,以及士大夫们和皇帝斗法的因素,这些原因结合在一起,让各种小报在临安仍然在半公开的发行。
“新闻!官家的最新旨意!”
“官家已经驾临秀州,预计三日后抵达临安!”
“官家有旨,三位相公有令,官家驾到之日,百姓市不易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城中百姓身家清白,欲迎官家者的报名途径,尽在《临安晨报》!”
“官家对原宋国地区最新旨意,已经发布,不可不看!”
“官家在北方的税收分析,商人不可不读!领会官家精神,发大财啊!”
“交子价值走势分析,现在是应该吸纳还是抛售?有户部致仕主事之分析!要发财,还得看《财富报》!”
……
赵朔即将莅临临安,如何看待南宋百姓?对南宋的士农工商各界,有何影响?
临安的军民百姓们谁不关心?
再加上突然从半公开的地下转为地上,各个报坊可以公开售卖报纸了,生意真真比以前暴增了五倍有余。这些小报不断传达甚至编造着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吸引军民百姓们的眼球。
甚至有很多新的士大夫、商人入局,开办新报纸,指望通过现在这段混乱时期打响名号。
虞小九就是沿街叫卖的报童之一,今年十七岁,已经卖报十年了。
他七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火,父母双亡,家业丧尽。全靠着给报坊偷偷卖报纸,才避免了沦为乞儿的命运。这十年来,甚至借着和报坊的关系,识了一些字,也算粗通文墨了。
想起这些日子报纸上对赵朔的称呼,虞小九感觉很有意思。
宋国人对赵朔本来就没什么恶感,毕竟传言赵朔有着太祖血脉,毕竟赵朔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很给华夏人争脸。
当然了,大宋朝廷对赵朔深为忌惮的,他们也不敢把“北方赵官家”的名号直接印在报纸上。
所以,这些小报以前刊载赵朔的消息的时候,都是尽量中性化,称为“赵朔”。
不过,当赵朔取了襄阳,并且发了《告江南军民百姓书》之后,他们就感觉,直呼赵朔的名字也不大合适。于是乎,对赵朔称“赵朔大王”。
然后,四省易帜的消息传来,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大宋气数已尽,支撑不住了。
这些报纸称赵朔,就开始不顾及宋国朝廷的态度了,对赵朔称“北方圣人”,或者称“北方赵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