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郑清之再吐血,还得继续撑着身体办事。
大宋的士大夫们,在品德上已经被赵朔看扁,无法翻身了。如果在能力上再被赵朔看不起,那可就是连底裤都被扒了。
当务之急,他和乔行简联袂去了史嵩之的府邸,请史嵩之出山,和他们两个一起主持大局。
史嵩之听说了赵昀弃临安而走的消息,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欣然而从。
三人仔细商议了一番,做了七个决定。
其一,将加筑临安城防的民夫,全部给予工钱遣散。
其二,临安城内留下的兵马,统一编管。仅留下小部分忠诚可靠的驻在城内,大部分在城外扎营。保证他们的后勤,等待赵朔的整编。决不能在赵朔接管临安之前,发生乱兵抢掠临安之事。
其三,要求城内所有官员,每日必须去衙门当值。一日不当值,立即除名,连为赵朔效力,去异域当官的资格都没有了。
其四,所有维持地方的衙役、铺兵,全部严格要求,既万不许发生敲诈勒索之事,又要保证地方安定。
其五,严格执行宵禁,谨防有人趁乱生变。
其六,派使者去见赵朔,请他速派大军,接管临安城防、
其实,赵朔大军,离着临安最近的是平江的大军,赵朔也派去了汉军镶黄旗第一万户的第四千户千户长郭仲元主持大局。
但郭仲元有那么大胆子,捡这个现成的大便宜?
再说了,郭仲元的麾下不是正规的八旗军,而是各种民军,良莠不齐。真有人被临安的繁华引发了贪欲,洗劫了临安怎么办?不能不考虑。
其七,三人都给浙江的亲朋故旧们写信,让他们不要做任何抵抗,维持当地治安,等待赵朔大王的大军接管。
不管怎么说吧,郑清之、乔行简和史嵩之,是决定投赵朔了,而且是不带任何拖泥带水的投。
什么?为大宋殉国?
就连郑清之现在都丝毫没有这个想法。
哦,大宋的皇帝和士大夫们毫无廉耻,指望老子用性命为他们撑脸面?
门都没有!
老子现在,要为自己争脸面,让赵朔大王知道我们的能力。来日,新朝建立,斑斑青史上,我们未必不能千古留名,为魏征一般的开国元勋。
是大宋不行,不是我们不行!
……
……
半个月后,临安城,清河坊,线绒巷。
这里是丝绸布帛一条街,所以以“线绒”命名。往日里就人流密集,商业兴旺。
随着赵朔的大军越来越临近临安,这里不但丝毫没有萧条下去,反而越见兴旺。
尤其是最近半个月来,随着三位相公主政,摸不准新官家的想法,不敢对百姓有限制,往昔偷偷摸摸的报童们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然叫卖各种小报,越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