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一岁一枯荣。
刘拓盘坐在老爹刘应的黄花梨木书桌上翻阅着《左传》,旁边负责看护他的宫娥小环,连眼都不敢多眨一下,提心吊胆的站在身后,不停的在心里祈祷这个小祖宗快下来。
他已经来到东汉三年了,从一岁时能清晰吐字,到现在的博览经书,其实也没几本。
因为这些儒家经典大多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他们享有注释权,并传为家学,普通人很难借阅。
而那些求学的士子,只有成为世家门生一条路可走。
汉代选拔官吏以察举制、征辟制、任子制为主。
察举制便是靠举孝廉和茂才,不要因为自已想要当官但又资质平庸陷入苦恼。
为什么?因为你孝啊。什么你不孝?士人们都说你孝,你就是孝!
会不会吃相太难看了?
但这就是舆论的威力,而舆论就掌握在士人手中。
当然这是一般士族们入仕的通用法子。
难道普通百姓就没法子跨越阶级了吗?当然可以,只要你是那万中无一的天才,且有真才实学的基础上,名声够好,那么征辟制就是你最好的出路,然后娶一个世家的庶女,过个几十年,也能进化成一个小士族。
来来来,注意看,任子制,这是专为顶级世家公子哥们设计的,已经传承千年。
凡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任记三年就可任命一个儿子为郎官。
所以东汉乃至于魏晋南北朝,国家的人才选拔都被牢牢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上,到了东晋,只要是顶级世家都想试试当皇帝的滋味。
正因为他们把控着入仕之道,所以门生故吏越来越多,最为顶级的便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而将世家资源发挥到极致的能力,袁绍堪称顶尖,靠着韩馥是他们老袁家的故吏身份,直接鲸吞掉整个冀州。
直到七百年后,一个落榜不第的私盐贩子黄巢带着农民起义军在长安,对着官谱氏族志,一家家的给名门望族们送上了武器的批判,这才使寒门甚至平民有出头的机会。
刘拓一手托着腮,一手翻弄着竹简,神游天外,
“臭小子,又偷偷爬上书桌,乃父今天不把你小屁股蛋打红,我跟你姓。”戴着远游冠的刘应从门外走进来,装作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吓唬着刘拓。
“阿翁,你回来了啊。”
话说你和我姓,那还不是姓刘吗,你搁这儿逗傻子玩呢,刘拓默默腹诽道。
“臭小子,有没有想你阿翁?”不通于刘拓的拘谨,刘应对自已这个儿子可是宝贝的紧,两步并着一步冲到面前,抱着大胖小子猛亲几口。
“阿翁,你髯须太扎了。”虽然朝夕相处了三年,但是刘拓被便宜老爹亲脸有些膈应,毕竟他心理年龄也有二十岁,总感觉这样怪怪的。
“臭小子,你懂什么,这叫大丈夫,只有那些阉人才没胡子呢,懂不懂啊你。”刘应不屑的白了刘拓一眼,然后故意用髯须摩擦刘拓的小脸蛋。
有时侯,刘拓真觉得自已这个便宜老爹就是个老小孩,每次出府都要买形状各异的糖人回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