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阁

无量阁>晋末长剑 > 第十三章 王政上(第3页)

第十三章 王政上(第3页)

「沙海中的那些战船和兵士,是运兵吗?」

「是。」高明说道:「此为诸度支校尉帐下运兵中有勇力者,集于一处操练,以便伐吴。”

「仅沙海一处?」

「非也。河阳最多,众不下五千,邺城、汴梁只各得千余人。”

「为何?」

「彼处河渚之中,水波稍兴,河风稍大,能练出真本事。”

「此河渚风浪比之大江如何?」

高明沉默片刻,道:「远不及也。」

王衍懂了。

怪不得南人水师劲悍呢,问题出在这里。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凉亭。

可惜烈日炎炎,凉亭不凉,众人坐了一会,挨不住了,于是又转往旁边一处竹园。

「高校尉可去过淮南?」仆婢们满头大汗,将马扎、胡床搬了过来,王衍坐下之后,随口问道「多年前在陈县时去过。」

「哦?彼时南北尚未分治?」

「正是。」高明答道:「最远去了一次寿春、合肥,协助吴人转运漕粮。」

「风物如何?」

高明想了想,道:「其有一景,让人甚是惊异。吴人垦荒,多取自洼地,即用长围束住河池之水,内以围田,外以圩水,故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可灌田,故亩收较高,唯患大水。」

「江南之田,都是此般?」王衍又问道。

「并非如此。」高明回道:「有些数十年、上百年前开辟的圩田,已渐与河平高。”

王衍听完,看向众宾客,道:「如何?」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说话。

「丞相。」卞滔鼓足勇气,第一个发言:「晋阳论道之时,仆与人交谈,得知汾水行经太原时,河高而田低,故大得其利,灌田数万顷,俨然富庶之所。而流经平阳、河东时,却河在田下,

灌田不易,故汾水之利多在太原,不在平阳。」

「仆亦常在家中行田,河高而田下者,只要不是暴水之年,收成会高不少,谓之上田也。「

「十余年来,北地种麦者渐增,然麦比之粟,更喜水浇。便如高校尉所言,江南筑围之法,多为良田。好生经营,定大获其利。」

王衍看向众人,笑道:「莹之果然善于治产业。将来去了吴地,家势愈发兴旺矣。」

众人纷纷应是。

王衍又道:「东吴嘉禾六年(237)十月,诸葛恪平山越事毕。至此,丹阳、庐江、宣城、新安等郡山越禽尽,不复见于典籍矣。君等异日去了彼处,可随意行田,料无贼人。「

王衍话里话外都在说将来南迁之事,究其原因,大概是刚刚索要了大批资粮,给他们画张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