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难听点的话,哪天刮大风吹掉一块广告牌,砸到的10个人里,其中一个可能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
在京城搞房地产,实在是太显眼了。
加上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陈海峰决定暂时将这个计划冻结。
等过几年政策明朗,各方关系理顺,再进军地产行业也不迟。
这种情况下,陈海峰需要重新找一个适合自己投资的行业。
地产,金融,运输,制造,几个行业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每个行业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
陈海峰放弃这些扎眼的产业,投入到了文化产业。
电影院就是陈海峰的下一步行动方向。
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遍布全国。
每家国有企业都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涵盖了衣食住行医疗以及娱乐等诸多功能。
老百姓们想看电影,根本不用去外边电影院,只需去厂里的文化宫。
利用工厂发给的电影票,就可以免费观影。
随着国有工厂先后倒闭,提供给员工的文化福利也被相继取消。
如果谁能在这个时间段填补上这个空白,就能利于先发制人的位置。
陈海峰的计划一共分为三步。
首先大肆收购申城和京城本地的电影院,引进国外的装修模式,对电影院进行全方面的改造。
拆掉那些木头椅,换上软皮座椅以及最先进的放映机和观影幕布。
这些还不算完,陈海峰已经打通了南港那边的电影进口渠道。
开业之初,陈海峰将以极低的价格向外出售电影票。
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让消费者牢牢记住陈海峰的院线品牌。
至于第三步,那就是垄断了。
等到陈海峰的院线产业彻底站稳脚,投资拍摄电影,做到全覆盖式播放。
除了一些比较核心的内容,陈海峰几乎将自己的营业发展全盘托出。
齐国栋惊诧的看着陈海峰,由衷的赞叹道:“你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别人20多岁的时候,要么在工厂公司里上班,或者忙着创业奋斗,你已经开始在全国布局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齐大哥谬赞了,我不过是学习了一些国外成功商人的发展经验,然后融会贯通,用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