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处于社会转型的分水岭。
在这种分水岭下,故有的分房制度尚未被完全取消。
只要有正式工作,并且在单位工作数年以上,就有资格从单位分到房子。
特别是像京都这种国有企业聚集的地区。
绝大多数的房子,都是福利分房性质。
想让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私人楼房,绝非一朝一夕能够绊倒。
房屋建好了,购买者寥寥无几,地产商人们认为是自己的价格开的太高,纷纷打起了价格战。
本以为能够重新带动购房者的热情,岂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格战,引发了老百姓的议论。
在老百姓的想法当中,好东西不便宜,便宜的东西绝对不会是好的。
楼房一天一个价,一定存在有建筑问题。
就这样,房产市场这片花团锦簇的外表下,竟然出现了严重的滞销。
或许这种情况,能够在两三年之后得到缓解,但绝对不是现在。
将大笔资金投进房市,商人们急需资金周转。
现在房子卖不出去,银行那边又逼着索要贷款,但凡有点头脑的人,无不将现在的地产行业当成猛虎。
王英南苦口婆心的说道:“你我都是商人,咱们再商言商,公司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回流资金。”
“像那些专家说的,几年以后,京城地产界一定能够迎来销售春天,现在不是进去的最好时机。”
陈海峰语气客气,却又不失坚定的说道:“王叔叔,谢谢你跟我说这些,不过我还是想要去看看。”
“你当真要在这里投下大笔资产购房?”
王英南感觉该说的都说了,却没料一点作用都没有。
但他想来,陈海峰年纪轻轻,能在申城占有一席之地,绝不是无脑之人。
自己苦口婆心劝了一大通,陈海峰还不肯改变心意。
不是陈海峰不肯改变心意,而是他已经预知到,地产恢复的春天,根本不需要两三年。
几个月后,就会有一场大变动,京城房价像坐火箭一样往上飞,并且房屋供不应求。
“这样吧,明天我先带你去看看,你想买的那些四合院,然后你再考虑一下要不要投资地产行业。”
对于陈海峰要买四合院这件事情,王英南倒是没有什么想法。
那些四合院或许会有升值的价值,可购买现房,绝对没有任何的有效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