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陈海峰在徐家会见了前来拜访的李国立。
李国立今年30岁出头,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西服。
表情中既带的不安,又带的期盼。
经过与李国立的一番详谈,陈海峰对这个人有了些认可。
李国立不愧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谈起话来一套一套的。
虽没有太多的管理与销售经验,但在成本核算这方面,还是很有些能耐的。
按照李国立所讲,大学毕业分配到制药厂,他便一直从事后勤工作。
后勤工作涉及了诸多事情。
既要负责给工人们定期发放劳保用品,也要准备逢年过节时的福利。
同时,对于工厂的各种设施以及办公用品,也要做到定期的点算。
可以说,李国立在制药厂数年,相当于是一个大管家的角色。
因为随着冬天的到来,陈海峰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产业构思。
这个产业构思,不需要经营者有多强大的经营能力,但一定要有细致入微的成本核算能力。
两天后,陈海峰先行返回申城。
李国立由于是国企单位,即便要离职,也有所多手续要办。
他会在办完手续后,前往申城投奔陈海峰。
一趟徐家村之行,让陈海峰收获甚多。
养猪场已经逐渐走上正轨,过了今年冬天,来年第一批猪就可以出笼了。
那个时候,陈海峰手里的资金也能够大量回笼。
将肉联厂一并收入自己旗下,看上去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海峰,这能行吗?”
办公内内,陈海峰的几名心腹全部聚在这里。
刚才发出疑问的,是陈海峰的左膀右臂之一的王璐。
“你为什么觉得不行?”
陈海峰淡淡一笑,双手交叉托着下巴。
王璐正要说话,一旁的吴松抢先说道:“哥,不光王姐觉得你这么做有失计较,就连我也觉得真要这么做,咱们很可能会赔本。”
“对呀姐夫,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随着两人话音落下,白小勇也站起来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