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志一边为众人烫着菜,一边说道:“此次江夏大捷,虽然挫败了周瑜的锐气,但也让我们暴露了一些问题。”
刘备问道:“军师指的是什么?”
诸葛志说道:“我军虽然兵力众多,但将领数量却相对较少。此次江夏之战,若非赵云将军英勇善战,恐怕难以取胜。”
刘备点头道:“军师所言极是。我军确实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将领。”
诸葛亮说道:“主公,臣以为,可以从军中挑选一些有潜力的士兵,进行重点培养。”
贾诩补充道:“同时,也要招揽一些有才华的将领,壮大我军实力。”
刘备说道:“两位先生所言甚是。就依两位先生之计行事。”
诸葛志道:“过几日,我便开考,在荆州挑选一些才俊,加入行伍之中。”
数日之后,赵云凯旋而归,风尘仆仆地踏入了宛城。诸葛志早已备下酒宴,为赵云接风洗尘。
宴席设在诸葛志的院中,正值深秋,院中丹桂飘香,菊花盛开,一派秋意盎然之景。席间,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贾诩等文武官员皆列席其中,为赵云的归来举杯庆祝。
“子龙将军此番江夏之战,当真是勇冠三军,以少胜多,大败周瑜,真是可喜可贺!”刘备举杯敬酒,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赵云连忙起身,接过酒杯,谦逊地说道:“主公谬赞了,此番能够取胜,全赖军师妙计,末将只是奉命行事罢了。”说罢,他转头看向诸葛志,目光中充满了敬佩之意,“军师之谋,真乃天下无双!”
诸葛志笑着摆了摆手,“子龙将军过谦了,若非将军骁勇善战,又岂能如此轻易地击败周瑜?此乃你我共同的功劳。”
“军师所言极是,”诸葛亮也举杯说道,“子龙将军与军师,真乃天作之合,珠联璧合!此次江夏之战,便是最好的证明。”
众人纷纷举杯附和,席间气氛热烈而融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备兴致高昂,提议让赵云讲述一下江夏之战的经过。赵云欣然应允,便将此次战役的细节娓娓道来,从最初的,到后来的奇袭敌营,再到最后的决战,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清晰而生动。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出惊叹之声,时而拍手叫好,对赵云的英勇表现赞不绝口。
待赵云讲述完毕,刘备感慨道:“子龙将军真乃我军之栋梁!此次江夏之战,多亏了将军和军师,才让我军得以保全荆州,并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主公过奖了,”赵云谦逊地说道,“末将只是尽力而为罢了。”
翌日清晨,薄雾笼罩着宛城,城楼上寒风凛冽。诸葛亮和贾诩并肩站在城头,眺望着城外曹操的大营。连绵不绝的营帐,如同一片灰色的海洋,一眼望不到边际。
“十余日了,曹操大军驻扎城外,却迟迟不肯攻城,”诸葛亮轻摇羽扇,眉头微蹙,“莫非曹孟德真的被军师的毒计吓破了胆?”
贾诩捋着胡须,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缓缓说道:“亮兄此言差矣。曹操用兵,向来诡谲多变,岂会轻易被吓退?他按兵不动,并非惧怕军师之计,而是另有所图。”
“文和兄有何高见?”诸葛亮侧目问道。
贾诩微微一笑,“亮兄可还记得马超奇袭许昌之事?”
诸葛亮恍然大悟,“文和兄的意思是,曹操担心许昌有失,故而不敢轻举妄动?”
“正是如此,”贾诩肯定道,“许昌乃曹操根本,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马超虽然兵力不多,但骁勇善战,若是攻破许昌,曹操基业便会动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