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襄樊,雨丝斜斜地织着,把石板路浸得发黑。路灯的光晕里,能看见雨珠簌簌往下掉,打在塑料布搭的棚子上,发出“噼啪”的响——那是街边的早酒摊,已经支棱起来了。
我·武廿无刚踩下车,就被一股混着白酒和卤味的气浪裹住。三个光着膀子的汉子围着矮桌,土碗里的酒晃出沫子,其中一个举着杯子喊:“干了!等下还要上工!”另一个夹起块卤猪耳,油汁滴在满是泥点的裤腿上,笑得露出黄牙。
谢宇飞在旁边拽了拽我胳膊,军靴碾过积水的声音被酒酣的吆喝盖了过去。“姐夫,张局的人凌晨三点就清街了,也就这几条老巷没顾上。”他往早酒摊努嘴,眼里闪着促狭,“襄樊的规矩,喝早酒的比鸡起得早,宪兵再严也堵不住。”
马兰彩从后座下来,旗袍外头罩了件深色短褂,雨丝落在她盘起的发髻上,沾成细碎的亮。她没看那些宪兵——街角的白头盔在昏暗中像浮着的鬼火,墨绿色的军装被雨打湿,贴在身上绷得很紧——只冲谢宇航用土话骂:“憨货,还不快把伞撑开?淋着督……淋着客人了。”
“晓得了,姐。”谢宇航慌忙撑开黑伞,伞骨“咔嗒”一声弹开,恰好罩住我和马兰彩。伞下的空间里,她身上的樟木香混着早酒摊的卤味,竟生出种奇怪的熨帖。“您闻这酒气,”她忽然笑,眼角的纹路被路灯照得明明灭灭,“襄樊的早酒,喝的不是闲情,是给力气活打底——码头扛包的、拉板车的,喝二两烧刀子,才敢跟日子较劲。”
早酒摊的老板正往煤炉上的铁锅里倒卤料,桂皮和八角的香“腾”地冒出来。穿蓝布褂子的老板娘端着碗,往桌角一搁,用土话骂:“王铁匠,你昨儿欠的酒钱还没给!再赊账,让你婆娘来洗盘子!”被骂的汉子嘿嘿笑,从兜里摸出皱巴巴的票子,拍在桌上:“少不了你的,等下卸完那船钢材,再添两斤猪头肉。”
我往巷里走,石板路滑得更厉害,好几次差点踩进积水坑。谢宇飞在旁边扶了我一把,压低声音:“张局说要创‘无酒巷’,前儿刚掀了三个早酒摊,没想到这些人转进更深的巷子里了。”
“掀得完吗?”我反问。马兰彩接话,土话里带着笑:“除非襄樊的码头塌了。男人家要扛货,女人家要摆摊,不喝口酒撑着,哪熬得过这雨天?”她指着摊前那个蹲在地上喝酒的老头,“那是陈舵爷,年轻时能扛两百斤麻袋,现在喝早酒得掺水,可每天必来——这不是规矩,是念想。”
雨突然下得急了,早酒摊的塑料布被打得哗哗响。穿军装的宪兵往巷口挪了挪,白头盔的影子在墙上晃得像要扑过来。马兰彩却拉着我往摊前走,土话喊老板:“来两碗烧刀子,切半斤卤猪耳!”
老板抬头时愣了愣——大概没见过穿旗袍的女人陪个穿便装的男人来喝早酒——但还是麻利地舀酒、切肉,粗瓷碗“啪”地搁在桌上,酒液晃出的沫子溅在我手背上,带着点烫。
“尝尝。”马兰彩端起碗递过来,眼里的笑藏不住,“这才是襄樊的早市,比模范城的牌子实在。”
我抿了一口,烈酒像火烧似的滚进喉咙,卤猪耳的咸香紧跟着漫上来。雨还在下,宪兵在巷口徘徊,早酒摊的吆喝声却越来越响,混着铁锅里的卤味和石板路的水声,把这凌晨四点的襄樊,泡得又烈又暖。
把酒咽下去后,马兰彩用筷子夹了块瘦些的卤猪耳,往我碗里送时,指尖沾的卤汁滴在粗瓷碗沿,晕开一小圈深褐。“尝尝这个,老杨的卤料里放了码头特有的胡椒,够劲。”她自己也夹了一筷子,嚼得脆响,雨丝顺着伞沿往下淌,在她旗袍下摆积了圈浅湿。
我嚼着肉,烈酒的烧劲还在喉咙里滚,便开口问:“兰彩啊,你让我看荆楚风貌,这早酒摊、陈舵爷,我算是见着了。可这和你总挂在嘴边的‘协议’,到底有啥关系?”
她放下筷子,用纸巾擦了擦嘴角,土话里带了点认真:“您瞧王铁匠。”她往刚才赊账的汉子那边偏了偏头,“他婆娘男人前年在码头被砸断了腿,家里三个娃饿得直哭。王铁匠就常来送点铁活、搭把手,有时在这儿喝早酒,会多叫一碗,让他婆娘来拿。”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王铁匠正把剩下的半块猪耳包进油纸,往怀里揣,想必是带给家里的。“这就是没登记的‘互助’?”
“算,也不算。”马兰彩笑了,眼角的纹路里盛着雨光,“他们没按省里的规矩签字画押,可码头的人都认。王铁匠帮衬她家,她婆娘就帮王铁匠缝补衣裳、照看铺子——这比协议上的条款实在多了。您让谢家兄弟推登记,就像……”她顿了顿,像是在找合适的词,“就像给这早酒摊套个玻璃罩,看着干净,可那股子烟火气就散了。”
酒液在碗里晃出细圈,雨丝从棚顶漏下来,打在圈里碎成星子。我盯着那星子,鼻尖还缠着卤料的香,脑子里却突然撞进三天前画室的味道——松节油混着上好的墨香,冷得像没烧过的煤炉,跟眼前的酒气、泥腥气,简直是两个世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画室正中央挂着幅巨画,鎏金框子擦得锃亮,比床还宽。画里的天光做得真像襄樊这辰光的雨前色,灰蓝里渗着点昏黄。中央有个穿件褪了色的蓝布褂的荆楚女人敞着怀趴在大床上,头顶扣着只竹箩筐,筐沿垂着半旧的靛蓝布,遮到肩膀,看不见脸,光露着段脖子,细得像开春的芦苇。
她身后的男人影子糊得像被雨打湿的墨,手搭在她腰上,动作收着,像怕被人瞅见。墙角扔着个掉漆的奶瓶,奶渍在画纸上晕成浅黄,旁边用蝇头小楷写着“孺子迹”。
“督帅侬看,”三天前那位海派画家戴副白手套,指尖点在箩筐上,声音带着上海话特有的糯,“搿个物事妙就妙在遮而勿挡——体面么守牢了,实情么也藏牢了,交关有腔调,正是荆楚人的花头经。”他又戳戳那奶瓶,“勿画小人,偏画奶瓶,留白才够味道,晓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