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这种优越感源于他们作为统治者的历史地位以及乾隆为保护后金人利益所采取的措施。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的变迁使得后金人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在汉文化的融合中。
后金人在清朝初期的崛起,让他们获得了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然而,这些特权和地位并未伴随着相应的义务和监督机制,导致后金人开始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
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和财务管家,虽然他的贪污行为乾隆不可能不知道,但乾隆却选择了默许。
这是因为乾隆在位期间,为了实现他的政治和军事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例如,他为了平定准噶尔叛乱,自己掏腰包支付了战争费用,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何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坚决出兵准噶尔。
然而,国库的收入有限,而乾隆的开支却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和珅便成为乾隆的财务管家,负责为他筹措资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珅的贪污行为越来越严重,他只是最大的那个贪官,还有千千万万个小和珅也在贪污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种贪污腐败的现象,不仅对清朝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因此,对于清朝来说,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规范官员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过颙琰想要铲除和珅,并不单单是因为和珅的贪污,还有更为重要的政治原因。
此时的和珅已经被推到了高位,从之前的弄臣也彻底变成了权臣。
而乾隆将皇位传给嘉庆的时候,还继续当了三年的太上皇。
现在的和珅,身份太过于尴尬。
乾隆对他太过于宠信,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不可能对他也像乾隆那般。
所以,和珅的身份让他进退两难。
或许在乾隆退位当太上皇的时候,他的死期也算是预料到了。
所以在乾隆刚刚殡天,颙琰便派兵将和珅的府上抄检了。
而颙琰却实施的和乾隆完全不同的政策,他没有刻意回避满汉的问题。
甚至军机处当中,他安排进去了更多的汉人,甚至连军机大臣都是汉人。
可以说,颙琰实行的是个放权的过程,将手中的权利放给汉臣。
甚至包括后面的洋务运动当中,汉臣也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比如像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些全都是汉臣。
乾隆时期,为了避免满人被汉人同化,所以才开始实施的‘满洲至上’的政策,包括从称呼上面就能看的出来。
和珅一直都是以‘奴才’自称,就是因为他是家臣,可以伺候主子,自称奴才。
而汉臣一直都是以‘臣’自居,贯彻的就是君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