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阁

无量阁>不明不清 > 第1169章 巴士拉城(第2页)

第1169章 巴士拉城(第2页)

沙廉港自打成为海军东印度舰队基地,这么多年来战火始终就没断过,威胁主要来自水面。

东吁王国的水军知道真刀真枪打不过装备了大炮的大明海军,但又不甘心让这么大根鱼刺始终卡在喉咙里,于是就发动连绵不绝的偷袭。

最常用的方式是用小船顺着伊洛瓦底江漂往下游,专门选在有雾气的夜间靠近大明海军舰船搞破坏。

这些偷袭的小船上会携带一种特殊器具,像个王八盖子,以坚韧的藤条和树皮做顶,下面有木质骨架,由三四个人踩水掌控方向。

战舰上的水手一旦发现不及时,让这些王八盖子太过靠近,超出甲板炮的射界,就只能赶紧升帆离开,别无他途。火枪打不透王八盖子,伤不到下面的人。

在吃过几次亏之后,印度洋舰队不得不在港区周边加装了上千根木桩,用来阻挡王八盖子的潜入。

而陆战都司的参谋们却从抓获的王八盖子上看到了新用途,经过几次改装之后,一种水陆两栖的攻城车诞生了。

它以木料为骨架,外敷瓦片一样的钢板,根据抵御不同武器需求可多可少。车内由4人操作,在陆地上推动靠轮子前行,到了水里则双腿打水类似游泳。

刀枪不入、浑身钢甲,却能浮水的关键不是木头骨架,而是车内固定的两排木桶。在大江大河里这东西大概率会被浪头打翻,但遇到护城河或者水流不太急的小河,则可以安全泅渡了。

渡过去干嘛用呢?难道就靠车内的4个人攻城?显然不太可能。实际上车内的4名士兵都是工兵,作战本领一般般,指挥才能更是没有。

他们平日里练的最多的不是如何使用枪械,而是怎么在各种材质上挖洞塞炸药,还有怎么用最合适的药量把一堵墙、一片崖壁、一块大石头炸塌、炸碎、炸开。

(本章完)

第1169章巴士拉城

俗话说的好,旁观者清。别看指挥作战的是赵恩,还受了伤,可感触最多的却不是他,而是通过了望手时刻关注着战况的陆军参谋们。

这倒不是说赵恩脑子糊涂,而是站的角度不同。他能看到场景顶多覆盖了周围几十米,而了望手却居高临下遍览战场全景,有点像上帝视角。

一天多时间,在参谋们的协助下,勇士营把船舱当成了战壕,演练出两套全新的战术,专门用来针对战壕里的敌人。

第一套叫火力压制,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针刺步枪的射速、射程和精准度,轮番压制战壕敌人的火力,一层层逼近到30米。

到了这个距离,就可以用手榴弹杀伤躲藏在战壕里的敌军了,趁着爆炸引发的短暂混乱迅速突入战壕,进入短兵相接阶段。

这时候就可以启用第二套战术了,名曰交替掩护。三个人一组,长抢手负责提供火力掩护、投弹手伺机对拐角和有可能的藏兵洞投弹,趁着爆炸的烟雾,短枪手上前清理残敌。

如果遇到大股敌人,临近的几个小组可以酌情组合,共同御敌。平时在战壕里尽量不扎堆儿,防止被火药罐大量杀伤。

实际上这些办法勇士营在作战过程当中都采用过,但不规范也不普遍,属于自发性的个别行为。现在作为固定战术推广就不一样了,必须普遍严格执行。

但这两套战术白练了,巴士拉城外没有战壕区。由于明军来的太快,奥斯曼守军还没来得及挖就发现了追兵,只能退到城内,依托城墙防御。

巴士拉虽然是座比较大的城市,但当地的建筑材料和人口数量注定了不会有太坚固的城墙,攻城的难度也随之下降。

但本着稳妥原则,第一波进攻还是做了充分的炮火准备。由陆军野战炮为主,向巴士拉城东南角的近百米城墙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炮轰,然后才派出8辆镶嵌了厚钢板的厢车,在300名陆军神枪手的掩护下缓缓向城墙靠近。

此时的奥斯曼守军已经没有了法奥港时的锐气,不管多精锐的军队,在刚刚遭遇失败不得不撤退后,都很难马上再把士气鼓到最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