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甄城除了少数的几个还有点节操的世家大族准备等死外,全都开始寻找破局的办法。
十几天的进攻下来,魏延和姜维每次都感觉好像差那么一点点就能攻破城池,但每次最后都功亏一篑。
当然,魏延的目的,只不过是想从甄城获取足够的军粮补给而已毕竟甄城这个地方,在如此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依然坚守了十天的时间,甚至还是城内世家动用私兵协助防守,由此可见,这里的世家大族肯定是心向曹魏的。
魏延是真的无法理解这帮世家大族是怎么想的但文钦能理解。
魏延既然要进攻濮阳,那就必须要有一个还算稳定的后方,甄城是不可能攻下来就放弃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人留下来坚守。
刘备自己也是枭雄,他可以理解平定乱世要示之以威的做法,但这个做法,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屠城。
但文钦好歹也是从军十几年的老将了,也不缺乏战略眼光,知道现在的局面下,要攻克濮阳,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后勤基地,而这个甄城,就是三人组唯一可选的后勤基地。
这样的乱世里,怎么可能有人还能以仁义获取民心,又怎么可能在破城后坚持不屠城?!
因此,姜维建议魏延,要不先暂停攻城,临时休整,然后砍伐树木,打造大型的攻城器具后再攻城?!
你别说,魏延还真的有点心动了。
早年刘备就非常反感曹操动不动就屠城的做法。
夏侯和这个人吧,虽然军略上确实不如他三哥夏侯霸,但这个人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非常的有自知之明。
是,夏侯和的防御措施有不到位的地方,临阵指挥也有不足之处,几次被魏延抓住破绽,差点就攻上了城墙。可最终的结果,却是魏延和姜维强攻了十几天,硬是被夏侯和挡在了濮阳城下无法得手。
这么损失下去,先撑不住的肯定是魏延。
当事情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这帮世家大族还能轻飘飘的说什么“不识时务”,什么“对抗曹公天兵”,是“罪有应得”。当事情真的有可能降临到他们头上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个风声,这帮世家大族顿时就慌了。
所以,文钦留守甄城,魏延和姜维领兵出发,前往进攻濮阳。
而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那就更加不允许大汉军队有任何的屠城行为了。诸葛亮小时候跟随叔父从琅琊郡流落到荆州,本身就是屠城的受害者。
而也正因此,最后文钦被魏延留了下来,镇守甄城。
姜维觉得吧,这么打下去终究不是个事儿,毕竟攻城方总是比守城方的战损大,蚁附攻城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兖州这个地方吧,在曹操正式称公,定都邺城之前,一直都是曹魏的基本盘所在,因此这里的世家大族才会对曹魏这么的拥护。
一方面是濮阳确实坚固,各种防御设施也很完善,而魏延这边虽然兵力占优,但缺乏大型的攻城器械,只能用比较简单易造的钩梯蚁附攻城,效率不高。
魏延要是不用点非常规的手段,怎么可能从这帮世家大族手里挖出粮食来。
毕竟,濮阳是坚城,守城人数也不在少数,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下,跟以前的游走进攻可不是一回事,没有后勤基地的话,前方士卒也不能安心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