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诸葛亮还不打算放弃再次强调一遍,攻城战,实在是太难了,哪怕用六万大军围攻一万人守卫的鲁阳,都没有速胜的把握。
更别说鲁阳随时可能有大量援兵到来。
所以,诸葛亮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还是应该吸引鲁阳守军主动出击。
因此,诸葛亮决定,跟张溪分兵移营。
张溪负责领军攻打鲁阳南门,而诸葛亮则率领一半士卒去攻打鲁阳西门。
这么做不是为了牵制守城兵力的防守重点,这么做,诸葛亮是为了加深王凌的误会,让他坚信,自己和张溪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至于不能在一个军营内共事了。
当然,仅靠这么一个分兵的计策,显然是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的,接下来,诸葛亮还会采取一系列的蒙骗和诱导措施。
比如说,不顾攻城器械完备就再次发动攻城,但攻城过程中显得犹犹豫豫,让王凌加深诸葛亮不善用兵的印象。
同时,让张溪不要在自己攻城不利的情况下过来救援自己,造成两军各打各的假象,诱使王凌相信双方不合。
最后,再卖一个夜间炸营的营啸事件,给王凌创造出城偷袭的机会最后再一举击破敌军,夺取鲁阳。
这一套组合拳,别说,真的把王凌给蒙的差不多了。
确实,当诸葛亮选择移营去进攻西门的时候,王凌虽然依然按兵不动,但心里确实是在嘀咕着,该不会对面蜀贼真的将相不和吧?!
当然,这个时候,王凌也只是稍微嘀咕了那么一下,并没有太过深入的去思考这个问题,毕竟分兵进攻两门,分散守军防御重点,也是攻城战里常见的事儿。
但接下来的发展,却越来越让王凌加深了蜀贼将相不和的印象。
首先,是双方的进攻配合简直是稀烂。
正常来说,分兵进攻一座城池,大概率会在同一时间发动进攻,这样才能造成守军无法兼顾两门防守,从而露出破绽。
可眼前的蜀贼,虽然分兵了,但只有诸葛亮的那个营寨在派出兵马试探性攻城,南门外的张溪军,根本就是按兵不动。
而西门诸葛亮的兵马,说他们是试探性攻城都算抬举他们了,现在王凌是真的开始怀疑,诸葛亮是不是会指挥作战了。
是,诸葛亮大名鼎鼎,名声著于天下,但那主要是他理政辅政的能力,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天子刘禅实现了蜀汉的平稳过度军事能力,真没有什么具体的表现。
印象中,诸葛亮就领兵打过一次西羌,可问题是,虽然是他挂帅出征,但是不是他指挥的作战,依然不好确定。
毕竟,当时诸葛亮麾下有张溪,庞德,姜叙等人协助,诸葛亮就算啥事儿不做,以张溪,庞德的能力,都足够横扫羌人了。
毕竟,这年头的少数民族,能打的真的没几个。
至于后面的关中反击战,诸葛亮也是坐镇长安稳定人心,没有到一线实际指挥作战。
也就是在战役尾声的时候抵达了潼关前线,带去了足够威胁潼关的援军。可也仅此而已了。
也许,这个人就跟郭祭酒,荀尚书那样,是个谋略出众,擅长总理全局的谋臣,并不是一个能在一线指挥作战的优秀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