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今年都二十九岁了,一直在诸葛亮手下当差,现在位居成都令。
虽然吧,马谡平时好论军计,但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一直是个文官而已,突然的有了从军出征的机会,马谡想都不想的就答应了。
毕竟这时候的马谡,还不是丞相府参军,还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只是因为诸葛亮跟马良关系好,所以诸葛亮偶尔会照顾一下马谡而已。
诸葛亮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大公无私到了极点,他所谓的照顾其实也有限,了不得就是关心一下马谡的生活起居,在官场上,马谡现在依然还只是成都令,就能看得出来了。
更何况,刘备其实不喜欢马谡,因为马谡总喜欢说一些军阵上的事情,这跟他成都令的位置非常的不符合。
刘备很讨厌那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你当个成都令就好好的处理政务,没事儿总跟人谈论军阵的事儿干嘛?!
所以刘备对马谡的感官也不好,自然也不会有人来替他说话,获得提拔晋升。
现在张溪把马谡要了过去,虽然只是负责军中粮草调度,但对马谡来说也算是从军了,而马谡一直以来的梦想,也从来不是当一个文官。
因此,马谡其实对张溪的提拔,还是很感激的。
而张溪嘛张溪其实觉得马谡挺冤枉的。
冤枉就冤枉在,马谡守街亭,真的是马谡第一次上战场。
是的,历史上的马谡,并没有随着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他在守街亭前,没有任何从军记录,只有跟诸葛亮嘴炮讨论军事,却从来没有实操过。
诸葛亮本来就不应该派这么一个人,担当守卫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的。
而且马谡的死,其实历史上的记载也是很模糊的。
他的罪名,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但在军中,违反主帅的布置,并不是什么大错,在乱世这种情况太多了。
即使因为违反主帅布置而造成重大失败,虽然会被追责,但也不一定是死罪。
而且马谡的死,其实史书记载是有矛盾的地方的。
一种说法是在汉中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了谢罪,另一种说法是在“狱中物故”。
“物故”,在这个时代是指狱中因为一些原因,比如说生急病啊,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死掉的,如果马谡是真的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掉的话,那不应该用“物故”这个词。
而要命的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说辞,全都是出自《三国志》,全都是陈寿写的。
明正典刑的说法,来自《诸葛亮传》,而“下狱物故”的说法,来自《马谡传》。
再加上一些陈震对马谡逃亡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官的说法,这就很容易让人引起一些遐想。陈寿是不是在有意隐晦的说些什么。
上辈子的张溪吧,大概看过这么一篇文章分析马谡的死因。
其实马谡虽然失了街亭,但不太可能临阵脱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