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随时可能被陆口的守军威胁自己的后方粮道的。
至于长沙和桂阳,能谈就谈,不能谈就算了,不着急。
反正条件是定下来了,剩下的就看诸葛亮去磨嘴皮子了。
这些事情商量完了,小军议也就结束了。
剩下的事情,基本就是各回各家徐庶坐船顺汉水而下,继续回武陵去主持荆南的工作,同时准备配合诸葛亮去跟江东谈判。
诸葛亮则是带着张溪,一路南下,先回成都,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刘备会先召见诸葛瑾,传递愿意和解的讯息,但具体怎么谈,还得让诸葛瑾去跟诸葛亮,以及江东的周瑜,张昭等人扯皮。
刘备不会管这些,他会在汉中在带上几个月,安定人心后,才回成都去。
就这样,诸葛亮带着张溪,以及准备回巴西去的张飞,准备回鱼复的陈到一起,先回成都。
张飞,陈到跟张溪的关系那是真的铁,毕竟都曾经在一个军营里混饭吃,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反倒显得诸葛亮有点像局外人。
而且吧,这一路上,张溪也确实有点在躲着诸葛亮。
主要是这个死鱼头没事儿就跟张溪讨论,关于是否可以在荆州益州地区推行“科举制”的问题。
特么这问题要人命的,好吧!
现在的世道,依然还是世家独霸天下,寒门艰难挣扎的时代,你推出“科举制”,就那点寒门士子的数量,怎么帮你去对抗庞大的世家豪族?!
哪怕你对荆州和益州的控制力再强,士卒掌握的再多,现在推出“科举制”,世家们最多也就是不合作,不出仕而已,根本不可能来配合你的,你的“科举制”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而寒门。这年头寒门能出人才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没法指望他们撑起两州的军政事务的。
诸葛亮却表示,这事儿我也明白。
诸葛亮的想法,是把“科举制”作为“察举制”的一种补充,地方选材还是采用“察举制”,“科举制”只是作为“察举制”的最后一道考核项。
毕竟,“察举制”在地方上推荐上来的人才,每个人的才能都不一样,怎么才能快速的确定哪些人适合哪些岗位呢?!
那就分科取士,同时根据一场考试的成绩来分定座次。
一来呢,可以帮助诸葛亮快速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二来呢。自古文无第一啊,这种方式,也是分化世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
当然,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打算把“科举制”的牌子先打出来,并且有意把“科举制”放在察举制的最后一个决定环节,无形中也是抬高了“科举制”的地位,为将来“两制并行”,甚至“科举取代察举”奠定基础。
但张溪觉得吧,诸葛亮这个有点多此一举。
察举制本来最后就有一个面试的环节,州郡主官向上面推荐的时候,都会表明这个人才的能力以及合适的官职,诸葛亮这么做,不过是把州郡主官手里的面试环节,上调到了中央嗯?!啥情况,张溪感觉好像自己又察觉到了不得了的东西?!
诸葛亮这是要取消二元君主制,加强中央集权么?!
这个特么可是比“科举制”更加麻烦的事情啊!!!
就这样,你说张溪还敢跟诸葛亮聊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