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尚轻的松平容保,还不明白“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句话的真谛。
他并不知道自己这条“强攻萩城”的命令,已经在无形之中犯了众怒。
要命的是,有了西乡吉之助这个先例,诸将在反抗松平容保时,少了许多心理负担,于是纷纷有样学样,不愿再对松平容保言听计从。
最终,日本的传统艺能——下克上——在讨长军团中上演。
所谓的“下克上”,指的是因战争、夺权等导致的下层阶级取代上层阶级的现象。
众所周知,权力是自下而上的。
当中下层的“干部”、“基石”都服你,都认同你是领袖,都愿意听你命令时,你才是真正的领袖。
否则,任凭你的名头再怎么响亮,也只不过是光杆司令。
当下的松平容保便面临着这样的绝境。
假使是青登在此,给这些将领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违抗仁王的军令。
怎可惜……不论是实力还是威望,松平容保都差青登太多了。
会津藩虽是幕府最倚重的雄藩之一,但其国力并未达到横压天下的程度,总石高只有20万石出头。
讨长军团中的不少藩国的级别——比如尾张藩与越前藩——都比会津藩要高得多。
没实力,没资历,没威望……如果松平容保能顺诸将的意,不触犯诸藩的核心利益,那大家还愿意尊他是“盟主”。
可如果松平容保跟大家对着干……那发生“下克上”,只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论如何,现实中是不存在“如果”的。
就在发动总攻的前夜,以西乡吉之助为首的诸将涌入松平容保的营帐,联名要求松平容保停止进攻。
他们给出的理由如下:长州已受到严惩,没有攻陷萩城的必要,就此罢兵吧。
这种根本站不住脚的理由,松平容保自然是不会接受。
他虽奋力抗争,但……很遗憾,变为“孤家寡人”的他已是孤木难支。
就这样,一夜间,松平容保被架空,丧失了对讨长军团的控制。
翌日,在西乡吉之助的领衔下,诸将饶开松平容保,擅自跟长州媾和。
他们向长州开出了如下四项条件——
其一,交出当初主张进攻京都,引发“京都夏之阵”的那三位家老(福原越后、国司信浓、益田右卫门介)的首级。
其二,毛利敬亲父子谢罪。
其三,拆除山口城。
其四,交出寄居长州的5名公卿。
西乡吉之助向长州藩的君臣们保证:只要完成这四项条件,他们就会立即撤兵,绝不食言。
最后一项条件所提及的“5名公卿”,正是因“八月十八日政变”而被迫离开京都的公卿们。
当初逃离京都的公卿一共有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