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阁

无量阁>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 > 第52章:大明盛世,仁宣之治(第2页)

第52章:大明盛世,仁宣之治(第2页)

宣德皇帝朱瞻基清查空饷,一众失去了财源的勋贵,获得了新的财源。

大明也在王宇的操作下,保留下了进军海洋的火种,一举两得。

要想保下大明的宝船舰队,你要做的不是空口白牙和宣德皇帝说明利害,而是拉拢一群能从保下大明宝船舰队,从而受益的利益集团,让他们去劝劝宣德皇帝才是。

宣德皇帝朱瞻基也意识到了不能把这群勋贵逼得太狠,默许他们每年收点卖“水军旗帜”的钱。

大明的宝船舰队的人和郑和整理的航海图一并被王宇保留了下来,为大明航海留下一个火种。

值得一说的是,王宇的第八个庶出的儿子,已经混到了宝船舰队的副指挥使,接了他师傅王景弘的班。

其实郑和只是受永乐帝的信任而已,真正有航海经验,懂得航海技术的,指挥宝船舰队的人,反而是这位祖籍福建漳平,从小就在海边长大,还曾跟随父亲出过海的王景弘。

现在郑和病逝于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宝船舰队是王景弘担任指挥使,他的徒弟或者说“干儿子”,自然深得这位大太监的器重,直接提拔到了千户的地步。

当然了,主要还是宝船舰队,在明军体系里不受重视的原因,要不王宇庶出的老八,也不能升职的这么快。

近乎十年的太平日子,大明历史上的仁宣之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占城稻、土豆、玉米的推广,使大明的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百姓富足,国库充盈。

宣德皇帝在位时期,国家的田亩数量达到一度达到12亿亩。

由于玉米和土豆的出现,可以让相对贫瘠的土地也得到了利用,比明初的8亿亩增加了近一半。

比起后世使用化肥、专业良种、机械化种植的19。8亿亩当然不算什么,但比起之前的中原朝代,大明的登记在册的田亩数量,达到了中原王朝的巅峰。

同时,大明沿海出现大量的手工业工坊,即路灯侠的萌芽出现,他们积极的在寻求大明朝堂的代言人。

另外,受王宇带来的高炉土法冶炼技术的影响大明的铁产量也一度达到了万斤,比永乐年间增加了约3000万斤,后续随着高炉土法冶炼技术在大明扩散应用,这个产量至少要翻上三倍,极大的增强大明农业和武备发展。

大明此时仁宣之治,可远比后世大青吃糠喝稀的盛世,更加强大。

至少汉人人口的力量,大明可以完全利用起来,而不是制定三十两之策,用于疲民内耗,防备汉人造反。

只是另一边,闯王也带着荆襄流民在安南的发展壮大,倒是让宣德皇帝朱瞻基有些担忧了。

主要是在靠着黎氏为代表的二狗子,闯军在安南站稳了脚跟。

但这位色目人的闯王,并没有安分下来。

带着闯军驱使二狗子一路南下,直接灭了占城,在此置林邑、南郡两郡,恢复秦汉之时的称呼。

并在此建立汉人武装城寨,迁移汉人到此居住,并给安南二狗子一点点特权,可以驱使占城人。

闯军越来越发大青化了,汉人居住在各地的武装城寨,负责随时组成大军,绥靖地方。

二狗子们作为监工,压迫土着种地,为闯军增缴粮草。

别说,这么一个简陋的体系,还真平稳的在东南半岛运转起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