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的,媳妇的,都有。
换做往常,肯定要逛很久,但到了回家前,这一切就都快了。
看顺眼的就买。
有用得到的,能拿的回去的就买。
就这样,他们在腊月二十的时候赶了回去。
依然是走水路,赶夜路。
到了藤河乡,陈凌再回家开车,把人和东西接回去。
往年过了腊八,村里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氛围。
弹棉花、扯新布。
新年穿的棉衣要做出来。
乡下没谁舍得花钱买成衣。
很多就是棉衣外传,或找裁缝来做。
然后是磨新面、新米。
当年的新麦子、新稻谷,磨完后,大年夜做年馍、年糕。
找画匠,画新年的新神像。
老神像要在年前焚烧升天。
再然后,换笤帚、门帘。
……总之,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忙碌的换新的,为的就是迎新年。
哪怕再穷的人家也会热闹的准备起来。
起码把门帘要做个新的。
但今年不太一样了。
陈凌要在城东建养殖场,陈王庄大半村子的人全去了,上工就有钱。
剩下的,基本就是干不了活,和抹不开脸在陈凌手底下干活的。
搞的整个村子到了年底,一点热闹的年味都没有。
整的提前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按说,中国人,还是乡下人,这么看重过年,不该这样的。
都到了腊月二十了。
也该守在家里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结果根本不是这样的。
今年村里的乡亲们赚钱上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