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孟珙在后世的称号是“机动防御大师”,而不是什么“城防大师”。
在历史记载中,孟珙两弃襄阳,两夺襄阳,并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只是孟珙去世后,南宋再无孟珙这等超绝的军事人才,改成派重兵死守襄阳,不断被蒙古人围城打援。
最后,大宋精锐在襄阳附近被蒙古人消灭了个差不多,襄城破后,没过多少年就亡国了。
而遍观历史,华夏南北分裂之时,南朝丢了襄阳的时候多了,只要野战主力还在,就还可以支撑。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孟珙之所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是因为当时史嵩之掌控了朝堂,和他密切配合。
现在史嵩之还羽翼未丰,督师京湖地区的更是不知兵的魏了翁。
“放弃襄阳,守长江防线?”魏了翁眉头紧皱,道:“你有几成把握?”
孟珙正色道:“五成!”
这当然不是孟珙的心里话。
在历史上,孟珙对付的是宗王口温不花、大将张柔之类的蒙古偏师,当然是手拿把攥的。
现在要对付的,却是赵朔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在孟珙的心目中,即便守长江防线,也就是一两成的把握,不能再多了。
但是,这已经是孟珙能想出来,胜算最高的战略了。死守襄阳,在襄阳搞与赵朔的国运之战,孟珙真是连一成把握都没有。
为了让魏了翁和大宋朝廷同意自己的战略,孟珙也只能将把握往高里说。
然而,魏了翁还是认为这个把握太低了。他甚至怀疑,孟珙是不愿意将麾下大军陷于襄樊二城中,意欲保存主力部队,拥兵自重。
魏了翁摇头道:“只在襄阳留两万大军,实质上放弃襄阳,断不可行。老夫就不明白了,襄阳既有坚城可以仗恃,又有汉水通行,城外还有高山可依。放眼天下,哪个城池能有襄阳坚固?我们为什么不死守襄阳,伺机集合全国兵力,和赵朔决战呢?”
“魏相公容禀,襄阳不是不难守,而是难救啊!”
孟珙仔细解释道:“我京湖地区以北,就是河南之地,一片平原,粮草充足。赵朔三十万大军前来,别说背后是山河四省了,恐怕就是河南的余粮都够他们吃的。所以,赵朔并不着急,他有足够的耐心围我襄阳,借机消灭我大宋援军、”
“反观我们呢?的确,有汉水和襄阳相连,赵朔很难阻断外面的援军。但是,汉水比起长江来,江面既窄得多也要浅得多。赵朔只是难以阻拦援军而已,却不是完全做不到。”
“此消彼长,襄阳对我军来说,绝非什么合适的决战之地。”
这是孟珙深思熟虑的结果。
然而,别说魏了翁不知兵了,就是知兵之人,没有达到孟珙的高度,也算不出来守襄阳和守长江防线,哪个更占便宜。
就更别提,魏了翁一直在怀疑孟珙有私心了。
魏了翁依旧摇头,道:“襄阳乃是我大宋重镇,京湖地区之首府,怎可轻弃?再说了,长江决战,未必就比襄阳决战强。孟将军所言,我并不同意。如果你怕了赵朔的话,可以自己去江陵,老夫率军死守襄阳。”
“末将有保护魏相公之责,怎可抛下您不管?不过……”
涉及到大宋存亡,孟珙也只能据以力争,道:“我会将你我的分歧上书朝廷,请陛下和各位相公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