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口水井,却是相当于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细水长流的财富。
不知多少牧民,来到水井附近游牧时,向着水井叩拜,感谢赵朔的恩德。
随着水井的增多,赵朔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声望,将越来越高,越来越根深蒂固。
哈尔喀贵城这座无墙之城,已经建好。
城池建好之日,铁木真特意前来观礼。
铁木真对哈尔喀贵城的布局非常满意,已经让手下的工匠们,在杭爱山南麓,鄂尔浑河上游,建立一个类似布局的城市,作为大蒙古国的国都。
只是既然都是国都了,就算再不担心敌人的攻打,也是必须要建城墙的,工程浩大,恐怕还得一年的时间才能完工。
铁木真将这国都,命名为和林。
很显然,和林城以后就是大蒙古的政治中心,哈尔喀贵城就是大蒙古国的经济中心了。
现在赵朔麾下工坊发展的非常好,
其一,仿照抚桓昌三州牧监例,赵朔告诉那些新来的工匠,他们只要服役二十年,就可以恢复自由身了。如果服役不满二十年,就由他们的儿子接替剩余的服役年限。
其二,在服役的时候,他们的工资为正常工人的七成。这已经相当不少了,因为工坊的利润高,赵朔麾下的工匠们工资也高。七成的工资,已经是他们为金国做“匠户”时工资的两倍了。
而且,金国的工资,经常整年整年的不发,只是给少许口粮。
赵朔麾下的工匠,却是每月工资按时发放。
其三,就是尊重人才。
赵朔将工匠分为八级。
一级工匠最低,八级最高。
赫赫有名的八级钳工嘛,赵朔其实还是参照了后世的经验。
如果技艺提高,或者做出了什么特殊贡献,就可以升等。能获得更多的工钱和待遇。
如此一来,不到半年,工坊的产量就迎来了一个大井喷。
赵朔工坊内的产品,长期供不应求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又过了三个月后,赵朔的工坊多了两个拳头产品。
其一,就是玻璃镜。
当然了,这玻璃镜并不是后世常见的银镜,而是汞锡齐镜面盖上玻璃。
汞锡齐就是水银和锡的合金。
先把锡融化了,再倾倒在铜板上。待铜板上的锡凝固了,就把水银覆盖在上面。等上一刻钟的时间,就会有一层光可鉴人的明亮汞锡齐出现。然后再覆盖上玻璃,一面崭新的玻璃镜就诞生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华夏人就发现了汞锡齐反应。只是锡齐非常容易氧化,用不了多久就会变黑,远不如铜镜实用。现在,赵朔的工坊内,直接用玻璃把汞锡齐严密盖住,阻止汞锡齐与氧气接触,就不会产生氧化反应,能制造出实用的玻璃镜了。
有赵朔的提点,再加上来自中都的能工巧匠,简直是水到渠成的事。
其二,就是望远镜。
凸透镜,凹透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