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正是公元1212年的深夏,草木最为旺盛的季节。放眼望去,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只有一阵大风吹过,才能看到被放牧的牛羊,流淌的河流,以及蒙古人的毡帐。
“华筝!”
“阿朔!”
当一阵风吹过,赵朔看到华筝迎接的队伍时,金闪闪的速度达到了极致,如一道闪电般来到了华筝的面前。
夫妻二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他们青梅竹马,少年夫妻,自从七岁那年认识开始,还从未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分离。
夫妻俩抱了很久,赵朔抱着她转了好几圈,要不是外面人太多,他已经低头亲上去了。
后来华筝有些不好意思,两人才慢慢分开。
而直到这时候,赵朔才注意到,华筝身旁的小孩子。
那孩子看年纪在五六岁左右,眼睛明亮,鼻梁挺拔,五官立体而深邃,皮肤白皙但是又晒的带了些健康的颜色,左腕系着鎏金长命锁,正面錾着“百岁安泰”四个汉字。
此时,正忽闪着眼睛,饶有兴致地向赵朔看来。
那带着蓝色,深邃如宝石般的眼睛,还有那酷似华筝的俊秀五官,不是他的儿子赵赫是谁?
“哈哈,阿赫,我的好儿子!”
赵朔脸上露出微笑,揉了揉小赵赫的脑袋,一把将他抱起:“还记得我吗?”赵朔刮了刮赵赫的鼻子,笑着问道。
小赵赫扭头看向华筝。
显然,他有些记不清楚了。
华筝看着儿子,露出微笑道:“阿赫,还不快叫父亲。”
小赵赫立刻又把头扭回来,好好看了眼赵朔,然后脆生生的说道:“父亲!”
“哈哈哈,好!”
一声“父亲”,将赵朔叫的开怀大笑。
他离开草原时,赵赫还不到两周岁。两年多过去,小赵赫能不抗拒他的怀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记住他的容貌不太可能。
抱着儿子玩了一会儿,小赵赫很快就和赵朔亲昵起来。
血脉间的联系是很玄妙的,平常几乎不会让“陌生人”抱的赵赫,从一开始就不抗拒赵朔,显然是对赵朔还有着父亲的大致印象。
抱着赵赫在空中转了一会儿,赵朔将儿子放下来,笑道:
“阿赫,这次出征回来,我给你带了几样礼物。”
远征回来,自然是要带礼物的。
赵朔给儿子准备的,是一匹小马,一把小刀,以及一串风铃。
这匹小马来自金国,好吧,其实是大宋进贡给金国的,名曰“汉宫果下马”。此马虽然身高只有二尺七寸,但已经接近成年,不但能跑能跳,而且性格温顺,正好适合现在的赵赫骑行。
那把小刀,自然也是完颜永济赞助。此刀由金国的能工巧匠用上等镔铁打造,刀柄用檀木制成,上边不仅刻着华美繁复的花纹,还镶嵌着三颗宝石。刀鞘用鞣制的小羊皮制成,鞘口镶银,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
风铃,则是由赵朔手下的能工巧匠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