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阁

无量阁>蜀汉之庄稼汉 > 第1149章 反扑与较量(第5页)

第1149章 反扑与较量(第5页)

当年凉州考课,不知多少世家子吃不了基层的苦头,逼得不少人半途而退。

听得冯都护欲故计重施,右夫人却是有些担心:

“凉州考课,乃是选才入仕,让考生体察民情,无可厚非。”

“而进入学院,却是求取学问为先,二者岂能同日而语?阿郎此举,怕是有所不妥。”

“不必担心。”冯都护胸有成竹地一笑,“学院出来的学生,最后也是有一年的实习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话放在古代,可能有些夸张。

但学子成年以后,外出游学,增长见识,是一件正常,乃至理所当然的事情。

学院最后一年的实习安排,其实也是学生另一种名义上的游学——与个人游学的区别就在于,这是学院统一安排的游学。

“这些举荐上来的学子,皆是各地才俊,岂有弱者?就让他们提前实习了。”

右夫人面上仍有忧色:

“那学堂保送上来的学生又怎么办?只怕到时候有人说区别对待,有失公平。”

“就是让他们觉得不公平。”冯都护面容沉静,“就是让他们知道,从学堂考入学院的学生,才是正牌皇家学院的学子。”

“就是要比举荐上来的学生,更受朝廷重视。”

科举就算有再多的弊端,但它仍然可以说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选才方式了。

它对一个国家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还是要看统治者想用科举达成什么目的。

拿唐朝前期的科举来说,主要是以“时务策”为主。

因为它涉及国家社会现实问题,这就让读书人不但要熟读经书,同时还要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除了科举,武则天甚至开创了武举。

这让科举选才在唐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可惜的是,宋的重文轻武,不但阉割了儒学,同时还利用科举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这给后世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

最后导致明清的科举,渐渐地发展成八股文考试。

让读书人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只能满嘴“之乎者也”。

与汉唐时仗剑游历天下的读书人完全不是一个物种。

不过就算是明清时代,科举也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入仕方式。

行卷,荫官,捐监等等,都是进入官场的补充方式。

但不管是哪一种,它们绝大部分时候,地位都没能超过科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