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员,能否把近三年我省能源项目的审批情况也送过来?”
不到十分钟,林海就抱着厚厚一摞档案回来。
这次他放下文件后主动询问:
“郑科长还需要什么资料吗?我对处里的文件比较熟……”
郑仪抬头看他一眼,突然问:
“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江……江东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专业。”
专业对口,却被安排在资料室。郑仪心里有了数:
“学能源的怎么在管资料?”
林海苦笑:
“当初考进来时说是专业对口,后来。。。”
他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没有背景的专业人士,往往被边缘化。
郑仪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
林海约莫二十六七岁,镜片后的双眼带着一丝局促。
“说实话,郑科长。”
他推了推眼镜。
“咱们省的能源结构转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这话说得恳切,不似作伪。
郑仪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怎么讲?”
“我省煤炭依赖度高达6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林海像是终于找到倾诉对象,语速不自觉地加快。
“但这些年我们批了多少光伏项目?真正落地的还不到三成。”
“为什么?”
“地方保护主义!”
林海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失言,急忙压低声音。